之前,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一处“骨灰小区”,引起网友的热议。
一片荒草滩中,16栋灰顶青墙的“住宅楼”拔地而起。即使是白天,这些楼宇的窗户也统一挂着黑布。一到晚上,整个楼群便与黑夜混为一色。实际上,这处占地20000多平方米的楼群是天津滨海新区中塘镇公益性骨灰堂。这处“住宅楼”原来每平方米售价从3000多元到7000元不等,中介参与倒卖后,每平方米价格甚至被炒到近万元。目前小区已“入住”3千多家族,骨灰盒接近十万个。
看上去与普通住宅无异的小区,里面却全部“住”着骨灰盒,许多人想想那个场景,恐怕都会感到瘆得慌。有网友感慨,有的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,有的人却已经在购买死后的房子。网友的诸多反映充分说明,“骨灰盒小区”的确对传统殡葬模式造成了强烈冲击。
晚上仿佛消失在夜色中
这一栋楼,即使在白天,窗户都是挂着黑布,一到晚上时,整栋楼都被黑色的夜空笼罩,仿佛消失一般,让人不寒而栗。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挂上了“大红花”,还写着“X氏祠堂”,“万古流芳”等字样。开发商为了建设此栋住宅,花费将近3亿元人民币,这栋楼的面积超5公顷左右,号称“华北第一家”
简单来说,骨灰住进了“楼房”。这让有些年轻网友感到不爽,“骨灰盒都有房子住年轻人没有”。但稍微一算就会发现,这种不无诡异的丧葬形式在价格上并不奢侈,反而体现出一些“集约、经济、亲民”的特征。
占地20000多平方米,每平米售价从3000多元到7000元不等,每“户”20平米到50平米不等。由此简单推算,每“户”的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。光看这个价格,可能还有人觉得“不菲”。但是工作人员提供了另外一组数据:目前小区已“入住”3千多家族,骨灰盒接近十万个。也就是说,平均一个家族放了三十个骨灰,每个骨灰盒平摊的价格和占地是相当有限的。
从程序上来讲,“骨灰小区”属于违规无疑,占地面积超过了官方规定,以长期租赁代替销售是打擦边球。但是该“小区”的热销,则反映了当地存在着刚性的丧葬需求。正如报道中所说,“土葬不允许了,市里的墓地价格又高,来买祠堂的人一下子多了。”
众所周知,同样的丧葬“刚需”不仅存在于天津一地。“死不起”“葬不起”等话题不时引起公共讨论。此前有消息说,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到周边小城市买房专门放骨灰盒,还引发与本地居民的冲突。与这种暗度陈仓的“人骨(灰)混居”相比,明着来的“骨灰上楼”反而更容易被接受。
丧葬难的核心问题在土地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以弃绝土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的推行,供求两端的压力都在增加,“公墓贵,买不起”等民生难题仍将长时间持续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“骨灰小区”的思路就有值得思考与剖析之处。
你可以讽刺“骨灰小区”背后的商人“真会做生意”,但是不得不承认,这种解决方案抓住了不少人的心理痛点。此前一些地方曾推广骨灰葬海、集体深葬等所谓环保、节约耕地的丧葬新方式,但效果不彰。这是因为普通人总是需要一个物理场所去缅怀先人,能够接受“一葬了之,再不相见”的人毕竟是少数。
现在“骨灰小区”被曝光出来,其违规之处无处隐藏,但是后续处理,也应该充分体察那些“买家的诉求”。
只租不卖,实为永久
开发商为了规避查处,将墓地合同条款从“售卖”,改成“租赁”,也就是说,这栋楼的每间房子都是以租的形式,租给买家。但合同上写的租期时间为“长期”永久性居住。也就是说,你不能买,但可以长期租。
这栋以“祠堂式楼房”为招牌的骨灰堂,刚开始出租售卖时,几乎没人光临和成交,但随着天津殡葬行业的改革推行,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此单独购买一处房间作为自家祠堂,此后,该骨灰堂的价格开始暴涨,从最开始3000一平没人要,到7000一平抢着买,现如今,随着中介的介入,最贵的每平已经超一万元。
此项目的整个陵园,分为两期工程,每期有八栋楼,一栋楼分为六层,一层有25个房间。
越往下越贵,越接地气
当然,最贵的当然属地下室,因为越往下,表示越接“地气”,高层的房间价格就比较低,没什么人买。
这里的负责人介绍到:现在已经有三千个家族入住,骨灰盒差不多有十万个。
很多网友们针对此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网友一: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挺好的,把自己思念的去世的祖宗亲人骨灰摆放在一间离家不远的房子里,房子可以简单装修一下,每隔一段时间便可以约上家里人一起去祭拜、甚至可以那喝茶聊天!这也是慰籍对亲人思念的另一种方式!
网友二:我觉得这种形式倒也挺好的,公墓不仅贵,而且不可能几代人的墓地在一起的,除非特有钱的人家有家族墓地。也不太赞成将骨灰撒入河中,这样依然是不环保,开始一个两个的撒入江河湖海倒没什么,若一旦形成一种风气,江河湖海该满是骨灰了。
网友三:我觉得可以多种点树,人走了可以领养,骨灰就埋在树下,也不必立碑,只需在树上刻字纪念,这样更环保绿化。
网友四:骨灰小区不可能永久性的,N代人后,这间屋总有容纳不下的时候,那时祖先的位置又往哪里放,个人觉得还是入土为安。
“死生亦大矣”,殡葬产业需要改革,但尊重人之常情也应该是前提。很多人需要以“看得见”的方式安置先人的骨灰,需要在节日、忌日有地方去做一些仪式,因而在设计公共政策、提供公共资源的时候,也应该尽力考量这些客观存在的需求。
在某种程度上,“骨灰小区”以违规的方式“填补”了一些地方公共丧葬资源的不足。正视违规背后的丧葬“刚需”,正是“骨灰小区”在违规之外值得深思的角度。
骨灰钻石的出现,或许也是骨灰何去何从的另一种选择
骨灰钻石,指的是将被火化的人骨灰转变成“晶莹的钻石”,从而实现了让最亲爱的人“真正永垂不朽”之目的,骨灰钻石是一种高科技人工钻石,它是用逝者身体中的碳(通常以骨灰为样本)所培养的实验室钻石。而将过世的人化成钻石则被称为“钻石葬”。能满足那些觉得“墓地和骨灰盒过于呆板”的人对思念亲人的要求,由于这种“钻石”可随身携带,因此可用来制成“首饰”。这种“钻石”可佩戴在身上。此种安葬亲人的方式既可最大限度地节省空间,也可与已故亲人长相守。